本帖最后由 共同進步 于 2020-8-26 23:16 編輯
我的兒子小M在初中情況,我在《背著沙袋奔跑的日子——說說小M的初中故事》一帖中詳細談了,今天這個帖子想單獨談談語文的備考。還是先和大家打個招呼,我的經驗和體會不一定科學,因為樣本量太小,實驗對象只有小M一個孩子。帖子記錄的內容更偏重于我自己的思考,畢竟到了初三,我能和孩子一起討論討論的,英語勉強算一個,剩下的也只有語文了。
如果用一個詞形容小M在初中的語文學習,就是“隨緣”。成績不算差,平時作業也挺認真,屬于不需要老師多操心的一類學生,時不時還能進入考試表揚名單。但很好也談不上,遇到掉鏈子的時候,可以比平均分低5分以上。最讓人頭痛的是,不管考得好還是不好,分析試卷都講不出個所以然,其他幾門學科使用的錯題本,在語文學習上似乎完全不起作用。所以一直以來,語文都是一門“隨緣”的學科:題目對路一點,考分就高一點。基于這種情況,語文的備考不能簡單套用復習錯題、理解概念、舉一反三這些方法,而是需要靜下心來,對照考綱要求,捋清到底需要解決什么問題,再制定相應的策略。
我和小M一起分析了語文考試的五大類題型,其中課內文言文和課外文言文跟著學校復習就夠了;綜合運用題,學校給了一些復習材料,也跟著學校的要求走。因為范圍太大,自己另外多花時間不劃算。現代文閱讀和作文是重點,光靠學校肯定不夠,需要自己加碼。具體的方法,緊扣一二模真題,把做過的,感覺“對路”的題目按題型整理出來,總結規律之后,在失分的題目上驗證,找到“不對路”的點,補上失分漏洞。這一項工作任務,就落在了我的身上。簡而言之,小M的語文備考目標,不是提高多少分,而是在現有基礎上盡可能減少不確定性。
第一部分,先說說現代文閱讀,確切地說,是記敘文閱讀。
根據常見題型,記敘文閱讀常考詞語理解題、表格概括題、選擇題、句段分析題和鑒賞題。我總結了一下,這些題型主要考察學生的兩個能力,一是對文章基本內容的概括能力;二是清晰地、有層次地表達某句/段/全文“好在哪里”的能力。這兩個能力的著力點不完全相同,需要分別進行訓練。
第一個概括能力,使用快速讀文章的方法訓練。拿到一篇文章,快速瀏覽全文,邊瀏覽邊劃出自己認為重要的部分,包括作者特別花筆墨描寫的細節、倒敘部分、插敘部分,點睛部分等,這些不是每篇文章都有,也不需要刻板執行,只要認為是能夠幫助自己理解文章的內容都行。讀完之后口頭復述,講清楚文章說了什么,具體人物有哪些,以及各自的性格特點。我和小M一起讀,限時五分鐘,然后分別復述,比較誰說得比較完整,誰的理解比較正確。試了幾次發現,小M看文章容易漏細節,經常一遍看下來情節說不完全,人物性格也歸納不清楚。這會造成對文章的整體把握產生偏差,一些考察文章主旨或人物特點的選擇題會做錯。通過這個方法,第一個失分的原因就找到了。
接下來的改進方法,仍然是快速閱讀,堅持邊讀邊劃,訓練對文章內容的敏感度。讀完文章之后,先做題目中的選擇題,幫助自己進一步理解文章。同時,我把2016-2018年一模卷里的記敘文制成表格(截了一部分,見圖一),把文章按人物關系歸類,幫助小M理解一些常見的人物關系,以及人物情感的底層色彩。
第二個是表達能力,這個排查失分原因有點困難,因為這一類型的題目答案很多很雜,沒辦法一眼看清楚。于是我就再進行拆分,先看答題思路,再看答題內容。我翻看了小M的復習資料,以及學校對孩子的錯題訂正要求,發現學校一直在給孩子做答題思路的訓練,也就是說,第二個能力中,前半部分“清晰地、有層次地表達“,學校已經在訓練了,我就不再多花時間了。其實,這部分就是我們經常會說的,語文答題套路的訓練。我不認為訓練答題套路就是取巧,相反,答題套路是幫助孩子理清答題的層級和要點,考慮問題更全面,是一定要訓練的。考試最重要的是什么?是不要人為地給閱卷老師設置障礙,問什么就答什么,按規范來。否則就算對文章理解得再好,回答問題沒有層級,想到啥說啥,擠在一團,需要閱卷老師像捉螞蟻一樣把踩分點挑出來,估計很難拿到高分吧。
說到答題思路的訓練,想給大家介紹一本書,是賀靜的《三讀法:小學語文閱讀得高分》,大家不要因為是小學語文閱讀就看不起它。這本書是19年出版的,所以現在初中的孩子應該在小學階段都沒有看過這本書,我也是今年過年的時候看網上介紹買的。買回來讀了之后,里面的文章可能比較淺,但答題思路的訓練方法同樣適用于初中生。特別是書最后兩頁的思維導圖,里面列出了現代文閱讀不同題型的答題規范,我把它和小M自己整理的答題類型及答題要點做了對比,書上總結的和他自己整理的大方向基本一致,可能自己整理的更細致一點。所以,如果家長想提前訓練一下孩子的答題規范性,或者孩子所在學校的復習沒有特別強調這一部分的,可以考慮看看這本書,先框一個大致的答題范圍,不至于開無軌電車,再根據孩子做過的閱讀文章和答案,逐漸細化,形成自己的方法。
表達能力的后半部分,說出句/段/全文“好在哪里”,這個是重災區。還好小M在答題思路方面的訓練已經比較到位了,所以我在排查問題的時候,只需要去除框架,直接看內容就行。我總結出來的問題癥結是,小M思維方式簡單,深入思考能力不足。這個不怪他,針對性訓練做得少,人生閱歷也不夠,自然能力欠缺。用他們老師的話來說,班上還有相當一部分男同學,想法比較幼稚,這個是通病。比如,嘉定區2020年的一模卷里有一篇文章叫《夏日恩怨》,小M可以總結出“父親對兒子嚴厲的愛”,以及“兒子從不理解到理解父親”的感情,但卻無法進一步體會兒子成年之后,父子之間既是父子,又似兄弟的微妙的情感變化。這導致小M在做閱讀大題時(分值一般5-6分)總會被扣分,扣得還不少。就這樣,第二個失分的原因也找到了。
問題是查到了,如何改進讓我很犯愁,很長一段時間找不到突破口。但是人有時候很奇怪,腦子里如果一直惦記著什么事情,就像打開了雷達天線,對任何有關信息的探測靈敏度就會特別高。今年4月24日,學校通知大家集體收看上海教育臺的《開課啦》節目,當時已經快復課了,我擔心小M 沒時間看,就幫他錄了屏。我自己邊錄邊看,發現老師講得很有道理。那位老師叫曹剛,是上海的語文特級教師。他提出,學習課文要會提問題,通過提問建立起一條問題鏈,用來搞清楚文章內在的邏輯關系。我馬上聯想到小M平時的語文預習,老師每次都會讓孩子自己對課文提出一個問題,看來就是曹剛老師說的這個道理。可惜小M每次提出的問題都停留在表面,沒有觸及實質性的東西,沒有真正理解做這項作業的目的。
看完節目之后,我進一步在網上查找,希望可以查到更多有關曹老師的講課內容,結果被我發現了一本好書,是曹老師在2017年寫的,書名叫《課文可以這樣讀》。書中匯總了初中學過的60多篇課文,現代文和文言文都有,分成“語言、行文思路、作者內心”三大板塊,逐篇分析。
我覺得這本書好,是因為它解決了閱讀中的一個難題——導讀。從預初開始,學校每次放假都有閱讀書單,小M不管喜不喜歡,大部分都讀了,可讀的效果如何呢?最多覺得這本書不錯,但具體好在哪里,說不出來,其實還是不會讀書。這本書的好處在于,挑選的文章都是課文,選材沒問題,都是熟悉的,而且大多數都沒有好好讀過。小M從初二開始,考試就不考課內現代文了,自然也不會花大力氣去精讀。但恰恰是這些課文,其中蘊含的細節、作者的巧思,都值得認真推敲。這本書就像一個老師,帶著學生慢慢領會文章的精妙之處。這是小M最需要的,也是提高他深度思考能力的對癥下藥的好方法。
當我找到這本書的時候,已經到五一假期,全本學習肯定來不及了。我讓小M從中挑了幾篇他自己印象最深的,最重要的文章,翻出課本上的原文,我先讀完,再帶著小M一起討論。每次討論,我和小M都有收獲,對于我是一次鑒賞好文的機會,對于小M來說,以前匆匆翻過的課文,原來還有這么多值得研究的細節,這樣讀課文,果然不一樣。讀了幾篇之后,小M再做現代文閱讀,對文章細節的敏感程度提高了,會反復品讀幾遍,對一些特殊語言的運用,特別的修辭手法和句段結構,不會再覺得理所當然,而是會多想想作者為什么會這么做。
我運氣不錯,先后發現了兩本書, 一本解決的是答題導圖,一本解決的是文章導讀,可以搭配使用。這兩本都比較冷門,豆瓣上連評分都沒有,可能流傳程度不高。當然,并不是有了這兩本書就有了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,語文沒有立竿見影的提高方法,但看清楚問題所在,找到努力的方向,就是值得高興的事情。這個暑假,我和小M還在繼續讀曹老師的這本書,還有很多好文章我們可以一起精讀。
講完現代文閱讀,第二部分來講講中考作文的準備。 我自己從工作開始,就基本告別記敘文寫作了。上班使用最多的是EXCEL和PPT,連WORD都很少打開。偶爾寫點東西,最多能做到文字通順,文采方面就欠佳了。所以和現代文閱讀一樣,不是我指導小M寫作文,而是我和他一起討論一起琢磨。
一直以來,我認為好的文字,不一定要多么華麗,還是要有真情實感才能打動人。那些大段大段的,四個字四個字的文章,敵不過幾句觸到讀者內心的平凡語言。7月20日,百麗宮影城重新開業,作為會員,我第一時間帶著筆記本,到環貿店去敲了一個復工紀念章。很短的一句話:謹此紀念沒有電影的這178天。在我看來,這就是能打動人的好文字。
中考作文這個話題,展開來又是一大篇。先簡單開個頭,說說自己對好文章的看法。家長的好惡,或多或少會對孩子產生影響。其他的不詳細說了,會陸續在評論中寫完的。
|